主页 > 游戏技能辉远手游网

如何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121 2024-06-16 04:57

如何提高教师在游戏中观察与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一、多渠道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首先:以理论学习为载体,帮助教师解读游戏观察的内涵与意义。

教师在游戏中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反映了教师的基本技能。会观察的教师能够在游戏中看到幼儿的游戏行为与发展的关系,能够从幼儿发展的角度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思考,并及时将观察的现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选择理论学习,通过收集资料、查找信息、交流探讨,以先进的理论来引领教师的发展。经过多次的实践活动及研讨,我们不断探讨办法,在实践中我们确立了观察的步骤:第一,观察什么?第二,什么时候观察?第三,采用何种观察方法?第四、如何处理观察资料?观察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是成功反思的基础。通过对游戏观察要点的把握,教师观察的目的性加强了,观察的效果体现了。教师只有了解幼儿现有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只有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作出推断,才能真实地认识孩子。

其次、以实践观摩为契机,帮助教师把握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一般来说老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方法有两种: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通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教师要把握好指导时机,适时介入。

1、当幼儿遇到困难、挫折,即将放弃游戏意愿时。

案例:丁丁今天来到了高低梅花桩游乐园进行游戏,刚走了几下,一不小心就掉了下来,丁丁很自觉的返回到了起点继续挑战。但在第二次走的时候,由于有三关,他还是掉了下来,他一脸的沮散。边上的辉辉见了,鄙视的对着丁丁不屑的说:“哼!笨蛋。”丁丁听了十分恼怒,一脚踢翻了梅花桩,愤愤的说,不玩了。教师观察到孩子失败后的失落,因此鼓励孩子“,没事,再来一次,一定会成功”、“加油”,当孩子成功的过三关时,老师还为孩子鼓掌。

分析:有的幼儿刚参与一个新游戏时,兴趣十足,但很快兴趣就减弱了,细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游戏玩法单调重复,孩子觉得没意思;二是孩子们遇到困难或不知道该怎么游戏了,游戏难以深入。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指导,激发鼓励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

2、当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

案例:在医院看病的小宇躺在床上不动,他告诉萱萱,我死了,你们哭吧!玩起了“死人”游戏。周围的人有的假哭,有的起哄、有的还在磕头。幼儿的一场举动引起了教师的注意,教师听明缘由后假装听了听小宇的胸口说:病人还有救,医生抢救,大家又忙着玩起了救人游戏。

分析: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自由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因此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幼儿的内容,如打麻将、赌博、烧香拜佛等,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3、当游戏出现不安全因素时。

案例:点心店新添的冷饮冰激凌引来了很多的孩子,圆圆的冰激凌老师使用海洋球代替的。琪琪和乐乐分别买了一个,他们边走边吃,一边还说着好吃好吃,乐乐还真的在海洋球上舔了起来。老师见状说:这个冰激凌是假的,不能真的吃,他们你看我我看你,笑着假装吃了起来。

分析:年幼的孩子在游戏情境中往往会把假象和现实混淆。因此当游戏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介入指导。幼儿如果使用危险物品进行游戏,或者在游戏时出现危险动作,都有可能受到伤害,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说明利害,确保幼儿的生命健康。

4、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

案例:“医院”里来了一位病人要求住院,可是没有床位了,医生让病人下次再住院,可是病人说病情严重,要立刻住院,否则很危险,大家都不知该如何解决……老师说:今天病人很多,没有床位了,想想有什么东西可以来代替呢?月月说:我们把小椅子拼起来吧,芮芮说小桌子也可以,于是医生护士们忙着做事了。

分析:活动室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而幼儿游戏中的想象是无限的。当孩子向老师寻求帮助时,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只要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协助幼儿解决问题,将游戏进行下去。

5、当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如扔玩具、破坏别人的游戏等,教师必须制止和问明缘由。

当然除此之外,游戏中孩子们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如伙伴意见不一致、幼儿不按要求活动等等状况。我们经过多次的实践观摩活动,大家用文字、录像等手段记录了教师指导的全过程,我们不断探讨办法,在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中完善并确立了游戏的观察要点和介入时机。

最后,通过总结反思,帮助教师学会分析、学会解读。

教师要从学会解读幼儿的游戏需要入手,做幕后推动者。只有我们真正地、深入地、持续性地观察幼儿的游戏,倾听幼儿的对话,解析幼儿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并采取适宜的策略推动游戏的开展。

幼儿园的教案包括了哪几个要素和内容?

  课程内容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取决于怎样理解课程。关于课程本质的认识,大致上可以分为“学科中心”和“经验中心”两大类,相应地,对于课程内容也有两种理解。“学科中心”的观点认为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等,它们主要体现在教材当中;“经验中心”的观点认为课程内容是指学生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应该获得的认识、态度、行为方式等,它们存在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当中,存在于教学活动所涉及的问题领域、课题和科目中。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可以将课程内容理解为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社会为学校制定的目标而设计的。

    课程基本内容:

    根据幼儿园课程的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并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具体说来,幼儿园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关于周围世界(包括自己)的浅显而基本的认知经验。

    知识具有多种价值,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具有发展价值,是智力发展、能力提高和情绪情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命活动必须的知识,如与幼儿健康、安全相关的知识。有利于幼儿解决基本的生活、交往问题的知识,如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规则的意义等。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生活环境的知识,如自然和社会中常见的事物的名称、属性,幼儿能理解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等。为今后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打基础的知识,如基本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为成长为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公民奠基的知识,如简单的环保知识等。

    ②关于基本活动方式的行动经验(“做”的经验)。

    人类的活动大致可以分为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和科学实验。每一类活动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和基本的原理原则。这些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掌握的,掌握它们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可以让人体验到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幼儿的基本活动大致可以分为生活、交往、学习等,细分可以分为自我服务、身体锻炼、游戏、观察、探索、交流、表达等等。各种活动都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例如如何参与到同伴的活动中去,采用什么方式能够让别人接受自己,如果这种方式不起作用怎么办等,都属于这—类。

    ③关于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经验。

    发展幼儿智力和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课程内容中必须包含这一部分,而且应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常常表现在解决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上,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得到发展。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以下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线索——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幼儿的问题解决也经历这几个阶段,需要综合运用观察、分析、批判、动手操作等能力,幼儿有能力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对幼儿来讲,验证假设需要靠“做”,如果一个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就需要提出新的假设,再次进行校验,如此循环,直到得出可靠的结论。因此,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包括那些对幼儿而言“成问题”的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提高。幼儿的问题常常出现在生活、游戏、交往中,如起跳点不一,如何比较谁跳得远;鱼缸里的水变少了,是不是被鱼喝掉了等等。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幼儿学习的内容。因此,利用幼儿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或者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课程内容,既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能力。

    ④对待世界(包括自己)和活动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是伴随着活动过程而产生的体验,类似的体验积累多了,就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性。从根本上讲,情感态度不是“教”出来的,它的形成更多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情感态度形成的途径主要有环境的同化作用、经验的情绪效应和理智的分析。环境的同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周围人对事物的评价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幼儿,使幼儿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就经验的情绪体验而言,幼儿对那些使自己体验到愉悦、幸福、自信、满意的事物或者活动会抱有积极的态度,反之亦然。当幼儿认识并真正理解了某种事物或者特定行为的实际含义时,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对这些事物形成特定的情感和态度,这就是情感态度形成途径中的理智分析。根据这些途径,问题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以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就应该让幼儿有机会探索他们感到好奇的事物,满足幼儿的好奇心;选择的学习内容要有趣、有悬念,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如有趣、惊讶、兴奋等;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感到周围的人都对学习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

    课程内容分类

    目前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分类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按照活动对象的性质划分或者按照学科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划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把幼儿园课程内容分为健康、自然、社会、语言和艺术5个领域,这是以幼儿活动的对象及其所规定的活动类型为标准来划分的。日本1998年修订的《幼儿园教育纲要》将课程内容分为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表现,结合了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幼儿的心理发展顺序。

    ②按照基本学习课题或者问题领域来划分。

    国际21世纪委员会在一份重要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4种基本的学习——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来重新设计、组织。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有人将幼儿园课程内容分为学生活、学学习、学做人等。

    ③按照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或者围绕关键经验的活动来划分。

    欧美一些国家的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把内容分为游戏、工作、唱歌、律动、感觉训练、故事、实物观察、烹饪等。一些以皮亚杰理论为指导的学前教育方案,把课程内容视为能给幼儿提供“关键经验”的各种活动。比如凯米课程以皮亚杰对经验的划分——物理经验、社会经验、数理逻辑经验,将包含着3类经验的日常生活、传统活动和来自皮亚杰理论启示的活动作为课程内容。

    ④按照幼儿心理发展领域划分。

    英国的《学会学习》课程的内容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角度划分的。具体分为7个发展领域:自我意识、社会能力、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动作与感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感与创造意识。

    围绕上述领域选择适合幼儿的活动和游戏并加以组织,就构成了幼儿园课程。有关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划分方式还不止上述这几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课程内容如何分类,而在于各种课程框架之下的内容是否可以保证幼儿的基本学习,是否能够为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宜的学习经验.